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有节奏地回荡,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在剑道上移动跳跃,手中的花剑划破空气,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训练场,脸上浮现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重返剑道的孩子们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北京市各类击剑场馆和训练基地已全面恢复运营,据北京市击剑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有超过90%的注册青少年击剑学员回归正常训练。
“最近三个月,我们的会员数量不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还新增了15%的学员。”王钰介绍说,这表明家长和孩子们对击剑运动的热爱并未因疫情而消退,反而更加珍惜面对面训练的机会。
在训练场边,10岁的学员张子涵刚刚结束一组攻防练习,她撩开护面罩,红扑扑的脸上满是汗珠却洋溢着笑容:“我太想念这里了!线上训练虽然也有,但远远比不上真正穿上装备,和朋友们一起在剑道上比拼的感觉。”
击剑运动的独特价值
王钰认为,击剑作为一项古老而又现代的运动,对青少年成长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
“击剑不只是一项体力运动,它更是一场‘移动的国际象棋’。”王钰解释道,“这项运动能够培养孩子的快速决策能力、战术思维和心理韧性,在剑道上,你需要不断观察对手,预判动作,在瞬间做出反应,这种训练对孩子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都有极大帮助。”
北京市击剑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击剑参与率持续上升,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67家注册击剑俱乐部,青少年注册会员超过1.2万人,相比五年前增长了近三倍。
“击剑运动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王钰补充道,“每次比赛开始和结束,选手都必须向对手、裁判和观众行礼,这是一种深厚的体育精神传承。”
科学训练与安全保障
为确保孩子们安全、健康地回归训练,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案,王钰介绍,协会要求各俱乐部实行分时段训练,控制同时段训练人数,并保持训练场所通风良好,协会还加强了对教练员的培训,强调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我们对所有场馆的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剑道、武器和护具都符合安全标准。”王钰说,“特别是青少年使用的装备,安全性是我们的首要考虑。”
协会还推出了“击剑回归计划”,通过降低体验课门槛、组织小型交流赛等方式,帮助长期停训的学员重新适应训练节奏。
击剑教育的未来规划
展望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发展。
“我们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王钰透露,“目前北京市已有23所学校将击剑列为体育选修课,我们的目标是未来三年内将这个数字增加到50所。”
协会还计划开发更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训练体系,特别是针对5-8岁儿童的趣味击剑课程。“我们希望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低龄孩子也能感受击剑的乐趣,培养兴趣为主,而不是过早强调竞技性。”
北京市击剑协会还将组织更多青少年击剑赛事和交流活动。“比赛是击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更强调参与和体验,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王钰表示,“我们将设计更多分层级的赛事,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家长的支持与理解
在王钰看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能够持续参与击剑运动的重要因素。
“我们鼓励家长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训练和比赛。”王钰说,“击剑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起步快,而是看谁能够坚持并享受这个过程,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在击剑中获得的成长和快乐,而不是过分强调输赢。”
家长李女士的儿子学习击剑已有三年,她表示:“击剑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加专注和自信,我看到了他在挫折中学会坚持,在胜利中学会谦逊,这些品质比任何奖牌都珍贵。”
快乐击剑的理念
王钰最后强调,“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当前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而是让更多孩子了解并喜爱上这项运动,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王钰说,“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闪烁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我们就知道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随着夜幕降临,击剑馆内的训练仍在继续,孩子们在剑道上移动、进攻、防守,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和希望,他们不仅学习击剑技巧,更在体验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尊重、智慧和勇气的击剑精神正在新一代人中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