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中还提着一个细长的黑色器械包——里面装着他最亲密的“伙伴”,一把经过精心保养的重剑,他是费若秋,曾经的法国击剑联赛明星选手,如今的哥大统计学硕士生,从剑道到校园,从欧洲赛场到北美象牙塔,这位25岁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一场不同寻常的人生转型。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上升期选择退役求学,其实这从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费若秋在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阳光透过哥大Butler图书馆的玻璃窗,在他坚毅的面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辉煌的运动生涯
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偶然,8岁那年,他随父母移居法国巴黎,在塞纳河畔的一所小学就读。“当时学校开设课外活动班,我本来想选足球,但名额已满,只剩下击剑和国际象棋。”年幼的若秋选择了击剑,这一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和毅力,15岁入选法国青年国家队,17岁获得欧洲青年击剑锦标赛银牌,20岁时已在法国成人击剑联赛中排名前十五,他的教练皮埃尔·马丁曾评价:“费若秋拥有成为世界顶级剑客的一切素质——出色的反应速度、敏锐的距离感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就在运动生涯如日中天之时,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暂停职业训练,申请北美名校。
转折与抉择
“2023年赛季结束后,我意识到需要为更长远的未来做准备。”费若秋回忆道,“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更是思考的方式,我想测试自己能否在学术领域同样有所建树。”
这一决定并非一时冲动,在职业运动员期间,费若秋一直坚持自学数学和编程。“训练和比赛之余,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就在啃数学课本和写代码。”他笑着说,“队友们开玩笑说我是‘剑道上的数学家’。”
申请过程充满挑战,费若秋需要同时准备GMAT考试、申请材料和保持高强度训练。“那段时间每天只睡5小时,早上5点起床训练,下午学习到深夜。”他凭借出色的运动成就和扎实的学术背景,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项目的录取。
哥大新生活
2024年秋季,费若秋正式成为哥大研究生,从竞技体育到学术殿堂,转型并不轻松。
“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管理。”费若秋表示,“统计学硕士课程极为紧凑,同时我还要保持每天至少两小时的击剑训练。”他展示了精心规划的时间表:早晨6点起床训练,8点上课,下午图书馆学习,晚上再次训练或参加击剑俱乐部活动。
哥大击剑俱乐部教练迈克尔·约翰逊告诉我们:“费若秋的到来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水平,他不仅技术精湛,更难得的是能够将竞技体育中的战略思维带入学术研究。”
费若秋的统计学教授安娜·威尔金斯也对他赞不绝口:“费同学能够将体育中的模式识别能力应用于数据分析,他的期末项目是关于击剑比赛中攻击模式预测的算法,令人印象深刻。”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作为亚裔在法国成长,又来到美国求学,费若秋对文化差异有独特见解。
“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和传统,美国则更注重创新和实用性。”他比较道,“这类似于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方重视整体和直觉,西方侧重分析和解构,我的优势可能是能够融合这些不同视角。”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击剑风格上,也反映在他的学术研究中,费若秋最近的研究项目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运动员的决策模式,这一课题获得了系里的研究基金支持。
未来的规划
谈到未来,费若秋眼神坚定:“我计划完成统计学硕士后,继续攻读运动科学或数据科学方向的博士学位,理想是将数据分析和体育竞技更深入地结合,开发智能训练系统。”
他正在开发一款基于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的击剑训练辅助设备,能够实时分析运动员的动作并提供改进建议。“这款设备不仅能帮助专业运动员,也能让击剑爱好者更好地享受这项运动。”
尽管已从职业赛场退役,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世界,他目前担任哥大击剑俱乐部技术顾问,并偶尔参加一些业余比赛。“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会完全离开它,只是现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贡献。”
给年轻运动员的建议
对于年轻运动员,费若秋建议:“体育训练和学术追求不应是对立的,相反,它们能够相互促进,体育培养的纪律性、抗压能力和战略思维对学习极有帮助,而学术训练则能增强运动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 passion,然后全力以赴,无论是体育还是学术,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内心的热爱和坚持。”
夕阳西下,采访结束时,费若秋背起书包和剑袋,向我们告别后匆匆走向训练馆,在那里,他将从一名统计学研究生变回那个敏捷犀利的剑客,在两个看似迥异的世界里,费若秋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用他的话说:“剑道与学术,本质上都是解决问题的艺术,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在哥伦比亚大学古老的校园里,这位旅法剑客继续着他的双面人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体育与学术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可以交织出精彩人生的经纬线,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值得期待。